前传:最大的危险!
人在还未见过世界之前就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为你判断是非曲直和价值取舍提供了一套判断依据。这个未经观察和验证的价值观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最初源自于你的家庭和学校,后来由你读过的书和接触过的人以及经历的事来完成雕塑。后半部分才是关键,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既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接触过什么人,更没经历过什么事。于是,整个价值观就停留在家庭和学校灌输的阶段,并且伴随一生!
在《结构学概论》中的最后一段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人以自身作为标尺丈量外部的一切,唯独无法以这把标尺丈量自己。先不展开后半句,就前半句而言,它正在现实中的海量案例所验证。手机上的程序按照你的喜好给你推荐短视频内容,你刷的越多就越容易陷入一个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中,时而义愤填膺,时而热泪盈眶,你或许会有很多感触,也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但等你停下来的时候只会感到空虚和懊悔。但整个人却变得越来越缺乏行动力,也越来越偏执和愤怒。
小到个体,大到一个组织,都容易陷入一种极度自洽的闭环之中。在这种闭环之中,你所筛选外部反馈的筛子恰恰是按照你的内心需要编织起来的。就如同一个组织的领导只想听自己想听的话,最后逼着所有的人都欺骗他。不骗不行呀!这种状况既在组织中非常普遍,在个体身上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人如果不能接受现实,对周围的人就会提出高情商的诉求,所谓的高情商就是特别善于配合对方演戏,以满足其内心的隐蔽诉求。当一个人试图欺骗自己的时候,如果周围的人不配合,这种自我欺骗就无法完成,于是,当事人就会把愤怒转移到不配合的人身上。久而久之,要么会把自己与外界彻底孤立起来,要么身边就只剩下随时配合自己的人。这些人既是让自己感到舒服和安全的支撑,也逐渐变成了屏蔽自己与真实世界的牢笼。它就如同监狱,刚进去的时候,它是禁锢囚犯的高墙,时间长了它会给囚犯带来充满确定性的安全感,他们甚至不愿意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出去之后各种不适和不安,反而无法生存。
所有的教育都会灌输给被教育者一种价值观,为被教育者应对未知的世界提供一套判断是非对错和进行价值取舍的指引。在被教育者眼中,这套指引就如同应对一切的锦囊妙计,遇到问题时只要打开它,依计行事就能逢凶化吉。直到他们真的打开之后,发现根本不顶用。于是,他们就会陷入迷茫,陷入长期的自我质疑。仿佛构建起自己所感知到的世界中的一切柱石都是摇摇欲坠的。不知道什么值得相信,也不知道什么可以相信。当人陷入缺乏指引的迷茫之中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原地转圈的彷徨和坐立不安的拖延和消耗。
家庭所能教给你的,完全取决于父母自身的见识、能力、阅历和所处社会阶层。人终究会在自己所对应的生存环境中找到一种与自身状态和处境完全契合的指引。在这样的指引下,人会活的安详和自在。如果人的认知与自身的处境及状态完全不匹配,这种人就会长期陷入自我折磨的痛苦之中。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一大群人都长期出于这种状态,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进行跨越式的升级,只不过这些出于升级过程中的人脑袋伸了过去,但身体还留在原地。这种长期拉扯的痛苦以及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后遗症将会伴随着整个升级周期…
所有的教育都存在隐蔽的导向性,包括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越是底层的家庭越会强调孝顺和感恩,这一点是不是特别类似于某种宣传?观念是用来驱动行为的,观念的导向性必然是为了让行为对自己有利。人心中的枷锁远胜过世间最坚固的牢房。
面向大众的教育一定是简单的,首先会为大家描述一个简单的世界。然后给予一些简单的指引,只要大家都遵守这些指引,就能在自己所属的方寸之间获得某种让自己的内心感到满足的刺激。这就如同一只小白鼠在实验室的玻璃罩中不停的奔跑,科学家是在做实验,并通过小白鼠的不停奔跑获取数据。而小白鼠并不是这样想的,它意识不到玻璃罩的存在,它被稳定频率的电流刺激,在这种刺激所带来的愉悦感的驱使下不断奔跑以求能触发下一次的刺激。为了让这种刺激变得更加频繁,它就会加速奔跑,甚至衰竭而死也不会停下来。这对于做实验的科学家来说,简直是再好不过了,因为这能帮助他们获取极限数据。而对于小白鼠来说,它被电流刺激带来的愉悦感所牵引,为了不断获得这种刺激而努力奔跑。即便是衰竭而死的前一秒,它都不会想到这种产生愉悦感的电流刺激是被人设计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隔离比物理隔离更为重要。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应该与自身的行动力和掌握的资源相匹配。一旦出现错位就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对于个体而言,它会滋生出无力、不安、焦躁和愤怒,以及各种形式的自我消耗。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没有见过太阳,我本来可以忍受黑暗,一旦我见过了太阳,再也无法忍受哪怕一丁点的灰暗。感受比事实更能驱动普罗大众的行为。俗话说:不患贫而患不均。贫穷是事实,而不均则是感受。与现实中的匮乏比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落差更容易灼伤普罗大众的内心,并且让精神结构长期出于一种失衡的状态。
上述的那种错位如果发生在群体身上,后果就会更加严重。譬如说,社会上穷家败子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本来就落后主流社会一大截,各方面都很弱势,还没有参与生存竞争之中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然而,他们因为匮乏感深重,各种正常的人性诉求在起生存环境中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得到满足。一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就会放弃逆流而上的坚持,主动选择一种自暴自弃的方式来获得临时性的当下满足——虽然这种满足会让自己的处境和自身的状态导向更加糟糕的境地,但强烈对比造成的冲击所形成的匮乏感比之前要强烈千百倍,那是一股扑灭而来瞬间将人吞没的洪流,无法通过理性克制阻挡得住!
任何家庭的温馨和轻松都必须建立在物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一种相互挤压——在一个匮乏的环境中,如果你得到了更多的满足,一定是别人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并忍受了更多的委屈。这就好比一个空间有限的房间,你占据了更多的面积,其它人就缩到更小的角落里,甚至超过最低限度的空间需求。虽然你在这个环境中感到惬意,别人的局促感和压抑感就会增加很多倍。如果这种克制和压抑是长期的,就一定会产生扭曲和反噬!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房间的空间更大,才不会让人长期出于超过最低限度的空间需求,哪怕只是一个角落也足够的宽敞。任何社会如果长期运行在一套稳定的秩序中,它就必然存在隐蔽的层级。只不过整体空间足够得大,那些处于角落里的人才不至于感到那么压抑。即便如此,依然存在失意者——这就好比鹰酱是全世界许多人心中的灯塔,但它3亿人口中依然有4000万人流离失所。在这4000万流浪汉中,甚至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他们失去了工作,又租不起房子,只能流浪街头。
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又相互依赖的过程。譬如说要发展某个产业就必须要先具备这个产业所依赖的配套设施。当这些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还未能建立起来之前,这个产业就无法发展。这种现实世界的变化需要时间来完成。然而,在过去的50年中,所有的主要产业都没有太大的突破,唯独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造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拉到了同一个层面并聚焦于同一个点。这就等于让一个人感知到的世界与自己真实的处境以及能力和所能掌握的资源严重错位。这种普遍性的错位,在海量人群的内心心中滋生出越来越严重的无力、匮乏、压抑、焦虑、恐惧。这一系列的感受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长期被不安和愤怒所支配,滋生出来的一系列诉求需要马上被满足,但现实中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如果无法通过做出成绩获得被社会认可的价值满足,那就通过消费来瞬间获得——甚至是通过负债消费的方式来获得。譬如说,以前爬上珠穆拉玛峰是需要先接受半年的转业训练,然后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爬山去。它彰显的是一个人挑战极限的意志和能力。自从王石带了一个头之后,社会名流都开始模仿,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那种严厉的专业训练。于是,就出现了花钱雇当地山民把自己背上去,然后在山顶扯旗拍照出来秀,以走捷径的虚假方式获得内心的满足。这个案例最能体现出消费的魅力所在:人可以通过这个捷径,直接跳过艰苦的努力过程,直接获得人试图从社会关系中得到的一切满足。
感知和处境状态的强烈错位,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无关紧要,不管怎么样,此举也只不过是一个本来就不掌握生产资料的群体在加速消耗掉自己本来就不够的本钱,从而彻底的断送自己和后代的未来。刚吃饱的这个群体,不管是不生孩子,还是自我消耗,其实对社会的影响都不大。真正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会冲击整个秩序的人群是那些没有吃饱,却被吊起了胃口的人。长期以来,这些人虽然长期处于辛劳和穷困中,但从不放弃也一直认命,勤勤恳恳的发光发热。因为这个群体的基数很大又安分守己任劳任怨,他们就成了支撑起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当年国门刚打开的时候,内外差异很大,知识分子的感知与处境高度错位,从而驱使着他们瞎闹腾,还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诉求。但真正有力量的群体却始终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且面无表情。因为他们感知的世界和自身的处境及状态是自洽的,并没有产生强烈的错位。即便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人背井离乡加入到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或者随着改制而下岗谋生,他们始终秉承着一种穷则思变的心态,而不是一种自暴自弃的怨恨。即便是在毫无保障的工厂中充当廉价劳动力,也把辛苦积攒的钱寄回家供养孩子读书。在那种与自身所处阶层高度自洽的认知中,他们始终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这就如同不曾受过教育的人过得不好只会把自己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自己没有读过书,并且坚信如果自己读过书就会完全不一样。恰恰是这种完全自洽的解释,能让他们坦然的接受生活中遭遇的一切。这恰恰是感知和处境高度契合的体现。这种状态下的人会有盼头,也就不会停下奔跑。不管遭遇过什么,他们依然会去结婚生子,回去挣钱养家,会忍受一切去追寻内心的那个盼头——它就是那根始终吊在毛驴前面的胡萝卜!
人的认知必须要与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掌握的资源相匹配。否则,就会容易出问题。现实世界中之所以有层级的存在,都是为了过滤信息——不管是显性的层级还是隐蔽的层级。信息技术的畸形发展造成了一种严重的失衡。虽然最终依然会形成过滤,但这个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会让所有社会中基数最大的人群产生感知与现实处境严重错位的焦躁、愤怒和痛苦。而恰恰是这种普遍性的痛苦、焦虑和愤怒是对有序运转的现实世界最大的危险。在不同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中,彼此都会充分的利用对方的这种隐性危机,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骚扰和迟滞效果——它甚至成为了当下热门的混合战术的一部分。
阐述的比较理论化,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逻辑能力和生活阅历才能读懂。如果读不懂,请不要愤怒,因为它不是你需要知道的内容!
X11:格力的隐忧!(四年前精准预判)
统租房与电动车 (觉悟社里才有,发不出来)
一切价格都将被重估!(觉悟里,发不出来)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所有付费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